目前,推行股份合作制已成为各地搞活小企业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其在展现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同时,也因相关政策法规不相配套而不尽完善,并使企业改制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难点。对此,本文参照有关规定和各地不同做法,归纳出相对完整的操作程序,并对有关难点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一、股份合作制改制基本模式和操作程序
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已经成为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搞活国有小企业和集体经济的方向。根据各地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制的做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
1.适用范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全部国有小企业(包括已经实行“改、转、租”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分立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车间和部门;全民、集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乡、镇、村办企业和街道办企业;新办小型 企业原则上按股份合作制新机制组建。
2.改组程序。首先,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提出申请,并且征得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经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同意,同时还要经主管部门和体改部门批准。其次,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原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净资产出售给职工(包括其他法人);原则上要求企业全员入股,并根据职工职务及承担责任大小规定出资额的上、下限,大体均衡持股;出售后的资产归新组建企业职工所有和共同使用,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职工享有平等权利,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最后,各类企业在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后,企业类型为“股份合作”,应凭批准文件、企业章程、国有资产置换文本、验资文本、职工入股证明等材料,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按规定注册登记。
3.改组方式。大体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增量扩股。对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存量不动,让企业职工、企业外法人投资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先售后股。对“小微亏”企业的净资产进行等额划分,按有关规定,全部或部分出售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有的则卖给几个人,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量化配股。根据资本增值和劳动创造价值两个方面,先将企业存量资产量化为乡村(企业)集体股和职工基本股,对资本增值的部分,按照企业原始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到投资方;对劳动创造增值的部分,根据职工工龄、职责、贡献进行分配。四是先租后股。为避免租赁、承包中掠夺式经营,对于一些规模较大但效益不好、经营者和职工都不愿入投的企业,实行不动产租赁或承包、动产拍卖的办法,经营者和职工将经营收入和工资转作股份,逐步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改制具体操作程序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实现改制的基础。首先据实核查企业的实物、资金、财务状况,造表登记,然后将上述资料呈报国有资产管理局,由国资局委托有关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进行处理:
1.从总资产中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实行单独管理。企业中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非经营性资产要按规定剥离分立;职工公有住房按国家房改政策出售给职工,公房出售收入作为房改基金,留归产权单位;企业占用的土地,国家已经颁发土地使用证的,企业已获得土地使用权,每年交纳土地使用管理费,为租赁关系,不作为国家投入。
2.对改制前企业未弥补的亏损、死账、呆账、报废资产、积压产品等各种财产损失,经审核后冲销企业资产。对有问题的库存积压商品进行削价处理,冲减企业资产。
3.妥善处理企业的历史负担。进行出售企业资产改制的,新的出资人负责安置原企业所有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应将下列各项费用在出售前的企业净资产中一次性抵扣,不计入出售资产成交价中。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