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经常接到一对一辅导的电话和短信。”身为刑法专家的韩玉胜,频遭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困,却也无可奈何。卖房、推销保险等诸如此类的电话和短信追着他跑,“经常是出国后,这种信息还会追到国外去”,韩玉胜对此“不胜其烦”。
正在征求意见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增加条款,将严惩“国家机关、电信、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着切肤之痛的韩玉胜举双手赞成,认为“用刑事责任这样一种最严厉的威慑手段,将会对个人信息保护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透明人”恐慌
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变成了“透明人”。
早晨7点,短信声响起,不用查看,这是早餐外卖公司的广告短信,时间掐得极准,可以当做起床的闹铃。
8点30分,开车到了单位,坐在电脑前打开邮箱,第一件事是删除一堆垃圾邮件。刚开始着手处理工作,座机电话响起,对方甜美的声音提醒:“你的车保险快到期了,我可以为您提供更专业的汽车投保服务。”“你是谁?你怎么知道我的车险到期了?”甜美的声音戛然而止,留给接电话的人一肚子的郁闷。
10点整,办公室开会,短信嘟嘟作响,被领导不悦的眼神“射杀”。偷偷翻看,是询问房子是否出租、售卖的。从住进新房前一个月开始到现在,这样的短信就没停过。
下午两点,被公安局传唤,“名头”竟然是肇事逃逸。惊出一身冷汗,最后才弄清,肇事车是辆套牌车。
晚上6点,回到家,一进门就接了一个推销家政服务的电话,一气之下关了机。然而,关了机也关不了短信,明天仍然摆脱不了周而复始的打扰。心想,要不明天把该换的号都换了吧?但换了号就能摆脱那些万能的信息追踪者吗……
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如此倒霉的人,但上述的每一件事情,每天都在不断地上演,只不过没有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一家门户网站曾做过一次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网友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有94%的网友认为,当前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
让许多人至今心有余悸的是,2005年,我国甚至出现了明码标价售卖个人信息的网站,只要输入想要搜索的人的名字,就立即可以查到这个人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家庭及工作地址等联系方式,甚至包括婚姻状况、犯罪记录、银行借贷记录、个人财产记录等个人信息。
而现在,或明或暗的个人信息买卖仍然猖獗,诸如“100元出售当地30万车主电话、地址等详细信息”、“孕产妇信息一元一条”之类的帖子,依然时不时在网上浮现。
除了层出不穷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更为严重的后果开始显现。
天津市检察机关日前披露了几个惊人的案例:
一家快递公司老总为筹措运营资金,盗用应聘者身份资料在数家银行冒领信用卡978张,大肆透支450余万元。
一家公司以市场调查为名搜集被访者的个人信息,随后再向这些群众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导致不少群众投资非法证券。
一个犯罪嫌疑人利用招聘单位随意丢弃的求职者资料,以招聘家教为名将求职女孩骗出强奸杀害……
针对这些案例,天津市检察机关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刑事案件呈高发趋势,个人信息泄露正在逐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告诉无门”
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只要在某种场合登记过,你的联系方式立马就成了公共资源。”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而另一个并非危言耸听的说法是:无论你是谁,你的手机号码一定存在某个数据库里;无论你是谁,你的信息都可能被贴上价格标签无数次转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