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江丞华 实习生 杨红钦)在已经作出且已经生效的民事裁定书中擅自加了三个字,把“39股土地12689平方米”篡改成“39股土地其中的12689平方米”,导致一场民事诉讼乱战11年,从贵州县级基层法院一直闹到了最高法院。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独家获悉,篡改法律文书的江西省上饶市中级法院执行法官张某,被法院判决构成滥用职权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法院认为,张某篡改民事裁定书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社会影响恶劣。
做出民事裁定时 当时双方均无异议
吴某与孙某等人在贵州省岑巩县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共设110股,吴某占39股。
这家公司在贵州省岑巩县投资建设工程,以置换土地方式进行,工程前期置换得土地38538平方米。
其间,吴某欠下江西省上饶县城市信用合作社贷款518.5万元,后者起诉并请求查封吴某的公司股权,冻结土地使用权。信用社胜诉后向江西省上饶市中级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执行期间,吴某书面同意将自己在公司所占的39股的所有土地共12689平方米,经评估作价565.6万元全部抵偿给信用社。
张某原为上饶市中级法院执行局二庭助理审判员,是这起案件的承办人。2002年1月17日,张某制作了上饶市中级法院(2001)饶中执字第31号民事裁定书,其中写明,将吴某坐落在贵州省岑巩县思旸乡新兴村振兴大道南侧舞水路两边的土地股权,即39股土地12689平方米,以565.6万元的评估价抵偿给上饶县城市信用合作社。
之后,张某将文书送达给吴某和上饶县城市信用合作社。吴某没有提出异议。该案执行完毕。
在裁定书中加字 法官称“应没问题”
2002年3月的一天,即案件已经执行完毕大约半年的时候,吴某找到执行法官张某,提出让他修改民事裁定书。
吴某找张某改裁定书,是因为他与公司负责人孙某发生纠纷。吴某认为算到他名下的被查封的土地位置不好,于是到贵州省岑巩县法院起诉孙某要求补偿土地差价款126万元。
岑巩县法院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理由是39股所有的12689平方米面积的土地使用权已被上饶市中院执行完毕,之后吴某算是已经自然退伙,在公司不再享有任何权利,因此诉讼理由不充分。
一审败诉后,吴某便找到张某要求修改裁定书。张某回忆,当时吴某来找他,说他这么写裁定书不妥,导致他全部股权被执行完毕,让他很被动,他认为他还有股权在里面并没有全部执行,让想办法改一下。
张某交代,当时他认为在裁定书的内容上加上“其中的”三个字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就按照吴某的要求,将民事裁定书中“39股土地”和“12689平方米”中间,加上了“其中的”三个字,然后把已生效的民事裁定书重新打印,拿到办公室盖了法院公章。
张某供述称,“我当时以为只是加了‘其中的’三个字,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没有跟领导汇报。”
被篡改文书成证据 左右十余次审判
得到了被篡改的民事裁定书后,吴某将它作为证据,用于与孙某的诉讼中。
2002年12月6日,吴某将篡改后的民事裁定书提供给贵州省黔东南州中级法院,并在补充意见申请书中称“上饶市中院已纠正并证实所执行标的是本人股权的一部分”。
此后,吴某将民事裁定书作为证据,用于贵州省三级法院、贵州省检察院的上诉、申诉、抗诉等十余次审判中。
2012年3月即十年后,经最高法院指令再审,贵州省高级法院判决孙某支付给吴某11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