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律师关注:老父亲生前写下多份遗嘱 五兄妹对簿公堂争财产,五兄妹分坐两端,原被告席各有一名律师。兄妹们各自面前,都放着厚厚的材料。庭审中,每个人不断噼噼啪啪地翻看着,“这是阿爸写给我的”,“这个事情我有收据的”,“这个是我叫社区开的证明”。在纸张中间,还有牛奶盒、塑料袋、餐巾纸。
老爸生前,写过一封信,“在两老百年之后,同胞手足一定要相亲相爱、相互理解、和睦共处……不要出现老人尸骨未寒,子女为争遗产闹得不可开交乌烟瘴气的局面……”
去年7月1日,老人去世。
9月27日,五兄妹上法院,老三(男)、老四(女)告了老大(男)、老二(男)和老小(女)。
昨天上了法庭,每个儿女各有说辞,各自出示了不少父亲写下的东西,有遗嘱,有留言,甚至还有日记,里头有关财产的分配,说法都不同。
用律师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遗嘱飞来飞去”的官司。因为案情复杂,杭州西湖区法院改简易程序为普通程序,昨天上午,是普通程序第一次开庭。
老人身后,两套房子加数十万元现金
五兄妹分坐两端,原被告席各有一名律师。兄妹们各自面前,都放着厚厚的材料。庭审中,每个人不断噼噼啪啪地翻看着,“这是阿爸写给我的”,“这个事情我有收据的”,“这个是我叫社区开的证明”。在纸张中间,还有牛奶盒、塑料袋、餐巾纸。
兄妹们的“排场”和庭上说辞一样,凌乱不堪。
老人留下的财产不少,两套房子,一套在马塍路,70平方米,一套在景芳,30平方米,还有数十万元现金。
马塍路的房子从1981年开始,一直由老二一家住着,老俩口在2006年之后也搬至马塍路和老二同住。
原告老三老四要求:分了爸爸留下的两套房子和现金,同时确认大哥没份。
被告席上,大哥说:“我为啥没份?遗产遗产,就要大家平分,一碗水端平的”。
老二说:“爸爸写过遗嘱,马塍路房子归我的。律师补充,当年老人跟老二夫妻都是一个厂的,分到一套房子。房改房时用老爸的名义买更便宜,所以用了老爸名义,但是钱都是老二出的。已经住了30多年。
小女儿要求分房,还有其他主张——“法官,遗产的现金里有4万多应该直接算我的,阿爸留下过字条的,补偿我照看他,算保姆费。”
她的话马上遭到哥哥姐姐们的鄙视:呦,照顾爹娘,还要收费的啊。
那些“遗嘱”透出来的辛酸
一般遗产纠纷,有遗嘱按遗嘱来,没遗嘱按法定继承来。如果没有遗嘱,没有其他特殊情况,老人的遗产,子女应该平分。
这个案子复杂的地方就在于,老人不仅有遗嘱,而且不止一份,分别掌握在不同子女手中。
其中,2009年那份“生前留言”最为详细;老大因为在吴山路有三套房子,就不参与遗产分配了(老大拿这些房子得到过姑姑等帮助);马塍路房子归老二;老人当时似乎很恨老三,“我二老发病四年,他每次来医院不是来看望而是一来就要分房子,最好我们早点死掉”,而且当年他结婚也给过资助,所以老三“不谈分配了”。
而对于两个女儿,现金“应该分给她们二人”。
蹊跷的是,2011年2月,老人又留下了一份“做人难,难做人”的字条,有关分配发生惊天改变——“今后尚留下的?前面说的写的一律不算,由法院公正解决”。(记者注:老人原文如此)
法庭上,五个子女谁都不说,当年父亲为何留下这么一封推翻前面所有遗嘱的字条。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看到老人一颗伤透了的心,落款是“86岁心脏病人张××”。
法官好几次大嗓门“你们是兄妹唉”
三个多小时的庭审,相当吃力。法官询问时,兄妹们相互插话,老四说“老大,我要是你,已经拿到了三套房,就不会来趟这个浑水”。
老大回句“你这个疯婆儿”。
老二说,“爸爸后来都是我跟小妹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