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娱乐市场的规模三年时间会至少翻一番,基于新媒体的娱乐产品销售将在占到整个市场的40-50%。技术的革命和新媒体的成长将会成为贯穿这三年娱乐产业发展的主题,也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娱乐产业增长的最核心的动力。这事比较适合娱乐业的大佬们自己想着美着给自己画着饼,写起来就有点枯燥,打住。 2.中国将至少出现一到两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或香港主板的民营传媒娱乐公司。谁能成为这一到两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今天的市场地位,更取决于他们未来整合市场和同别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要想获得资本市场的重视和追捧,我认为中国的传媒娱乐公司上市的时候需要做到年利润2500-3000万美元左右。因此,凡是有志于冲进主流资本市场的中国传媒娱乐公司,都需要先把这2500-3000万美元利润的来源琢磨清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有这样的规模;不通过收购兼并进行整合,我也不认为有任何一家民营传媒娱乐公司三年内有希望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运营能力之外,视野、胸怀和性格就变得至关重要。 3.在资本的强力介入下,中国还会出现更多的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中国娱乐产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出现3-5家具有相近规模和同等竞争力的大型传媒娱乐公司。没有一批这样的公司,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影视投资基金;反过来没有专业影视投资基金的参与,这些公司只靠自己的内部滚动和偶一为之的外部融资也很难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4.中国娱乐业的产业链将会重新划分,电信运营商将在娱乐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甚至更直接的角色。未来三年,有些产业链会被切短,譬如未来的三家移动运营商会越过SP直接签手唱片公司。有些产业链则会被拉长,譬如未来影视作品的前期开发(甚至包括组织剧组阵容和植入式广告运营)和影视制作很可能会分开。3G牌照发放前后各运营商都会出台自己的新的价值链战略。总体来讲,电信运营商将不会满足于仅仅为娱乐产业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的角色,一定会试图寻求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介入。虽然它们三年内可能还未必会直接涉足内容制作,但是它们将通过搭建基于无线和宽带网络的内容观赏和销售平台而直接成为娱乐产业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短期内艺人和导演资源会进一步向几家公司集中,但是最终艺人经纪业务会逐步从影视公司中分离出来。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短期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公司一定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垄断艺人和导演资源。不过,随着这些公司的出品量越来越大,最终艺人经纪业务将很有可能会被拆分出来。影视制作和艺人经纪这两个业务虽然有一些可以相互借劲的地方,但是本质上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并且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前者的重点在于投资管理、流程管理和发行管理,后者的重点在于艺人商业价值开发和影视产品开发。好莱坞之所以走到了今天这个制作和经纪分业经营的模式是有其原因的。就规模而言,经纪公司要想真正形成机构化的能力和品牌价值,需要做到能有上百名比较知名的签约艺人(不仅仅是演员,也包括导演、编剧等),同时能拥有独立形成影视产品雏形的能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是几家比较大的影视制作公司把艺人经纪业务和相关资产剥离并合并,组建一家独立运营的、专注于艺人经纪和影视产品前期开发的新公司;几家影视制作公司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未来经纪公司和影视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臂之隔的商业关系。 6.各式各样的选秀类活动会继续吸引大批青少年,但是选秀平台将有所整合。我今天白天还在和同事讨论为什么中国的选秀活动会遍地开花(央视、文广、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台、新浪、雅虎、搜狐、Tom、光线、华谊兄弟…能沾上边的几乎全都落不下),而演艺方面人才济济的美国现在却好像只有一个《美国偶像》。 中国青少年对于一夜成名的渴望好像比美国同龄人更普遍、更迫切,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总的来说,一个经济高速增长、贫富急剧分化的社会容易出现比较浮躁的社会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大家都普遍不太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于是那么多少男少女甭管是不是真有天赋都觉得自己一夜之间一不小心就能成为下一个章子怡。有了这样一个群众基础自然就有了传媒娱乐机构的推波助澜,所以今年夏天我们打开电视,将可能到处都是俊男靓女和评委老师。不过,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真正有品牌的造星平台不会超过三个,当然每一个都一定是跨媒体的。 7.用户产生的内容和人民群众基于网络的自娱自乐将会在娱乐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想想馒头和博客,这里就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