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一直为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点,但是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仅就2015年11月,腾讯新闻所报道的涉及儿童家庭暴力事件就有七件标题分别为“长沙8岁男童坠亡 嫌犯系继母”“监拍保姆虐婴:抱起往地上砸”“河南女孩疑因学习差被母亲打死”“四川11岁女孩被养父母虐待 遭刀割针扎”“南京虐童案二审维持原判”“6岁女童被反绑堵嘴烟头烫”“女童打碎店家被子被父母留下”。家庭暴力不仅是对儿童身体的一种伤害,同时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暴力发生的隐蔽性。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此时儿童处于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内,受害儿童在较长时间处于随时肯能遭受与其处于同一空间内的成年人的暴力伤害。同时,儿童遭受伤害时往往处于无防备状态,施暴者往往处于愤怒状态下突然对无任何反抗能力与反抗心理的儿童施加暴力。
(二)施暴者身份的特殊性。儿童所遭受的暴力来自于家庭内部,施暴者包括父母、养父母、继父母、祖辈、兄弟姐妹以及家庭保姆等与其亲密生活的人。这些人往往在法律上对受害儿童具有监护权或者临时性的看护义务。
(三)受害者反抗能力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儿童在家庭中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且身体弱小的他们需要依靠家庭中其他成年人生活,当儿童认识到他们离开家庭无法独立存活的时候,面对家庭成员的暴力他们潜意识的不敢反抗,在没有被告知有其他方式可以保护自己的时候儿童畏于暴力也不敢将自己所遭受的暴力告知他人。
(四)暴力方式的多样性,结果的隐蔽性。儿童遭受的家庭暴力往往以殴打、捆绑、体罚、针扎、摔打、禁闭、临时性遗弃或其他方式对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进行伤害和摧残。因暴力是针对家庭内需要其保护的力量较为弱小的成员,通常施暴者并不希望外部人员知道暴力的存在,因此施暴者会将暴力施加于外界难以发现的身体部分比如小腿、后背等。
二、儿童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传统思想因素。中国自古就有“棍棒下面出孝子”、“黄金条子出好人”的古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错的时候对其施加身体上的痛苦能够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深刻的记住错误并加以改正,对孩子施加暴力是为了孩子能改正错误走上正途。
(二)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儿童家庭暴力的发生源于家庭成年成员并没有将儿童也视为一个独立的享有权利受法律保护的人看待,而是认为儿童是一个由我生育出来或者由我生育出来的后代所生育的并且一直由我或者我生育的后代所养大的生物,这个生物由我生养所以他是归属于我的,我有对他进行处分的权利,包括在生气的时候对他施加暴力。
(三)年轻父母对孩子的耐心不够。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因素,现在很多新升级做父母的年轻人在其原来的家庭都是被娇养的孩子,父母对他们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照顾会让他们的忍耐能力不足。所以,面对自己孩子的反复犯错误或者反复吵闹,年轻的父母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对孩子施加暴力。
(四)儿童家庭暴力监督惩罚体系不完善。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之前,我国并没有一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仅对儿童家庭暴力做禁止性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仅对殴打、伤害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及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者要求处理的情形规定了行政处罚,只有当暴力造成儿童严重身体伤害构成故意伤害或虐待罪时才能适用《刑法》。因《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目前并没有法律规定儿童家庭暴力监督部门以及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时司法部门的介入程序和部门责任划分,很多部门在认为家庭暴力是一般家庭内部事务,不予过问,不予干预,所以大多数对儿童施加家庭暴力的人并不会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施暴者在施加暴力时就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