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农村学生安全教育,尤其是性教育不到位也导致了性侵事件屡屡发生。2013年,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但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防性侵教育在农村的确仍然是薄弱环节,同时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地方试图推进意见落实却无从着手。
专家:加强立法保护 学校更应主动作为
针对不少性侵案件受害者是留守儿童的情况,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在缺乏双亲监护的无奈背景下,学校也应承担起部分监护责任。现在,不少农村地区的学校请未出门打工的学生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双亲”,给予这些孩子关爱和帮助,很多地方的学校老师也主动承担起“临时家长”的角色,这些都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好办法。
“学校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安全体系,设立安全备案,防备一些突发事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每年由第三方机构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同时维护好校园周边环境,才能有效减少性侵事件的发生。广西政协委员唐原建议,中小学校应尽快开设预防性侵的课程,可将预防性侵教育与法制教育课程相分离,相关教育应从小学一年级开端。
熊丙奇表示,公安机关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与妇联等部门一起,加大家长的培训力度,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保护体系和长效机制,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何伟 翁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