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14岁的少年小何(化名)因害怕母亲向父亲告发其偷偷抽烟之事,残忍持刀将母亲和妹妹杀害,并伪造成入室抢劫的假象,若无其事找其伯父一起去报警。这是今年3月8日发生在清远连南寨岗镇的一宗命案。日前,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对该案做出判决,小何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案件回放:
“优秀学生”杀害母亲和妹妹
14岁少年小何住在连南寨岗镇,其老家本在湖南,父母在寨岗镇租了一幢4层小楼做补鞋生意。小何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对他期望很高,管教很严厉,从小时候起,只要小何犯了错就要被罚跪搓衣板或者扇巴掌。
谁知,升入初中后,小何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也开始退步,父亲曾就此事多次打骂过他,经常找不到人就去网吧,看到儿子就是一个耳光。青春期的小何也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
2011年3月初,小何偷偷抽烟被母亲发现。因害怕母亲将抽烟之事告诉父亲会遭到严厉打骂,小何竟萌生了杀死母亲的念头。3月7日晚,在母亲与父亲的电话通话中,小何得知父亲将于次日从湖南老家回来,于是决定当天晚上动手。
3月8日凌晨5时许,小何悄悄从三楼卧室床上爬起,来到二楼厨房拿起刀,走到四楼母亲的卧室,趁母亲熟睡之机,将母亲杀死,此时妹妹被挣扎吵闹声吵醒,见状大叫并拉住小何,小何也将妹妹杀害,母亲陈某及妹妹因失血性休克死亡。随后,小何还撬开抽屉、衣柜,拿走了家里的现金,伪造了遭人入室抢劫的假象。早上7时许,小何去找伯父称发现母亲和妹妹死在床上,并与伯父一起到派出所报案,后侦查民警发现小何有作案嫌疑,当天将其捉获。小何曾在案发后供认,自己杀人时并未感觉害怕,拿刀砍杀母亲和妹妹的方式是模仿网络游戏的情节。
近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小何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小何犯罪时刚满14周岁,且因对父亲长期暴力教育心有恐惧,仅是害怕母亲将其抽烟一事告知父亲,可以认为被告人小何心理上受到压抑而产生杀人动机,足见小何的心智极其不成熟。小何案发前表现良好,犯罪后能坦白交代,对自己罪行有明显悔意,其家庭其他成员曾一致上书请求法院对被告人从轻处理,小何最终获12年徒刑。
专家分析:
打骂让孩子产生恨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何日辉分析此案时认为,小何有一些品行上的障碍,如有网瘾及抽烟等,但小何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造成其弑母杀妹的悲剧,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其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自幼给小何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母亲对其要求也非常高,并和父亲一样严厉,父母给小何带来的心理恐惧和愤怒是非常强烈的。而小何又无法改变父母,内心非常无助,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小何不愿意回家,经常通过上网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并在游戏中找到认同感和成就感。父母越对他的上网、抽烟行为指责打骂,小何反而更喜欢通过上网、抽烟来释放因父亲打骂带给自己的压力,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何日辉分析认为,在中国,很多家庭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打骂是为他好,是天经地义的,孰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过时,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有独立的思想,需要父母的尊重,也会对父母的教化提出异议,因此打骂往往不能改变孩子们的想法,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并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
暴力游戏也是悲剧的推手
广州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家顾问团成员、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首席心理专家何维分析此案时表示,小何玩网络虚拟世界的暴力游戏,也是导致该起悲剧发生的因素之一。
何维表示,沉溺于网络中会让孩子在现实中很淡漠,缺乏感恩之心,和现实距离越来越远。从小何作案后布置入室抢劫的现场假象看,小何似乎是一个经过培训的“冷酷杀手”,但事实上,小何在网络游戏中受到“培训”,他在情绪冲动之下游戏中的暴力情节闪现在他脑海中,便做出模仿的行为。
主动发现并矫正不和谐亲子关系
何日辉认为,关于父母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社会争议很大。美国的华人中的“虎妈”和广州的“狼爸”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很多的争议和思考。这种方法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但是长期来看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太大,而且容易引发后代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继续出现这种恶性循环。因此,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应该摒弃。何维认为,父母首先要尊重、理解孩子,对于孩子一种不良行为,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在不良行为背后找到原因。在找到原因后,再开导孩子,比一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打骂容易让孩子接受。
如何发现并化解家庭中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呢?何日辉认为,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这些咨询室只流于形式,孩子主动去找老师倾诉的很少,且一些孩子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会碍于面子不去接受心理辅导。何日辉建议,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学校中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一方面通过上心理辅导课慢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在与学生沟通中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个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化解亲子关系中的矛盾。
何维表示,如今广东省正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政府可在街道、社区、村委会、学校中引入社工组织,让有专业背景的社工去家庭、学校排查问题亲子关系个案,并做长期跟踪辅导。他建议,在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后,可主动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南方日报记者 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