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
“我们把她当女儿待”
陈师傅:那时候大家的条件都不好,家里也没什么好饭好菜,经常是白粥就咸菜,有个咸鸭蛋就非常好了,要是来点盐水鸭就是顶级了。小梅是穷人家孩子,对吃穿不讲究,有什么就吃什么。给一些旧衣服她也愿意穿,不像现在的孩子,别说旧衣服了,就算是新衣服还要挑好看不好看呢。
张师母告诉记者,当年小梅只有十几岁,因为家里穷,就到南京来做小保姆。
“她哥哥是我老伴的徒弟,有一次他就把小梅带来了。小梅又能干又讨喜,再加上就比我们家超超(陈师傅夫妇的儿子)大几岁,大家都很喜欢她。”张师母说,小梅毕竟是个小孩子,她来了就让她一起吃饭,偶尔也在家里住,“我们就把她当女儿待的。一个小孩子,离乡背井不容易。我们给予小梅的帮助真的算不了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事,做人就该这样。”
陈师傅告诉记者,他和张师母两人都是老三届,下过乡。他们两人就是在下乡时相识相恋的,结婚已经34年了。“这么多年多亏我爱人压着我,不然我脾气躁,又会功夫,一动气就要打架,如果没有她,我早就闯了大祸了。”陈师傅说,他能带那么多徒弟,能把那么多人领回家吃饭,都是因为有张师母的支持。
小梅的200元钱帮了大忙
陈师傅:1992年,超超上学要一大笔钱,我只好批发些香烟,偷偷摆个烟摊维持生计。说起来,那次小梅还帮了我的大忙。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师傅一家住在新桥附近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状况并不好。“我在链条厂上班,爱人在羊毛衫厂上班,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才100多元钱。”陈师傅说,他最困难的时候是1992年,链条厂突然破产,自己一下成了没收入的人。张师母所在的羊毛衫厂效益也不好,一个月只发80元钱,还经常不能按时发放。
陈师傅说,1992年正是小梅嫁到香港去的时候,去香港之前,她带着婆婆到南京来看自己一家。“我记得当时小梅住在新街口附近的一个宾馆,我们过去后,她给超超买了一双运动鞋,还让她婆婆给了超超200元。”张师母回忆说,小梅丢下的那200元钱,解决了他们一段时间的吃饭问题。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陈师傅:我的人生信条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是说别人给自己一些恩惠,自己会给予回报。
现在张师母61岁,陈师傅60岁,两人都已经退休。有了退休工资,日子好过了一些。现在,老两口每天在家照顾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之前的10多年,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陈师傅从来没想过求人。“我的徒弟里很多人现在都是老板、公务员,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求他们。”
陈师傅说,他的人生信条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是说别人给自己一些恩惠,自己会给予回报。
别人眼里的陈师傅
很多人去他家蹭过饭
昨天,记者采访了一些陈师傅的身边人。谈到陈师傅,他们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他是一个好人。”
赵义明是陈师傅原来的邻居和老朋友,两人相识多年。在赵义明的印象中,陈师傅经常帮助别人。“当年他的条件也不好,但带了不少人。”赵义明说,因为带的徒弟多,很多徒弟都到陈师傅家蹭饭,他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
市民李德忠是陈师傅20多年前带过的徒弟,一提起陈师傅,李德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个师傅。”李德忠说,当年有很多师傅带人习武,只有陈师傅不收费,即使有的徒弟经济条件较好,要给个红包、送点东西什么的,他都不收。“我当年的师傅是陈师傅的师兄,但陈师傅对我还是很好。”
小梅心声
在香港曾挨饿受冻
尽快飞回南京见恩人
小梅的现状如何?她的创业经历是怎样的?这是陈师傅一家特别关心的问题。记者向小梅询问这一问题时,她没有回答,“我能有今天,都是因为陈师傅当年的教导,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谁都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