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持续上升,成为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能否“消化”激增的劳动争议案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免费仲裁,这个利好是不是激发了劳动者主动维权意识,导致申请劳动仲裁案件猛增?劳动仲裁人员的缺乏导致很多劳动争议案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凸显?劳动纠纷进入提速时代给各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压力?仲裁机构如何应对“门槛”降低出现的大量小标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又碰到了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满月’运行状况调查”系列报道,以期解开人们心中的种种疑问。
6月2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接待室。
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挤满了申请仲裁的人,很多人在靠墙的桌子边填写申请书,仲裁立案窗口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来这里立案的大多数是企业职工,请求立案的类型大多是辞职后要求补加班费、补发工资或被辞退后要求经济补偿金。
据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统计,四五两个月,他们每月受理的案件都在1300多起,从今年初至5月30日已受理4286件,比2007年全年的3357件上升了881件,每天平均立案将近60起。仲裁立案接待室每天都是这样拥挤。
记者获悉,朝阳区是北京市城八区中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劳动仲裁案件最多,仲裁机构压力也最大。
45天结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家住朝阳区东坝乡的吴丽梅工作将近四年后被企业解雇,她来到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立案,要求单位支付两万多元的加班费和经济补偿金。吴丽梅上午就到了,因为填表和排队,直到下午两点多还没排上号。今年已经60岁的她告诉记者,来之前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在一家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工作的赵先生一直负责技术维修工作,最近被单位解雇,他来申请立案,想要求单位支付2005年以来156个双休日的加班费以及离职时跟单位签署的保密协议的赔偿金。家在通州的他因为上次来得太晚没排上号,今天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儿赶过来。
在北京,感受到案件增多压力的不仅仅是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一家。
据记者了解,海淀区劳动仲裁立案大厅每天申请立案的都有200多人,而每天工作人员最多只能接待140多人。
宣武区劳动争议仲裁科科长钱炼告诉记者,从5月1日到5月23日的16个工作日内,他们就受理案件120件,超过上年度月平均受理量2.6倍。
“我们这段时间特累。”钱炼说,受理的案件数量增加了,仲裁员却基本没有变化,加在一起还不到10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五一前受理的案件,你得审理吧,五一后受理的案件,也等着你呢。”
为了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宣武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只好“内部挖潜”,一方面争取每天多安排审理几个案件,哪怕开完庭后已是满天星斗;另一方面把写裁决书这样的工作搬到家里干。“没办法,人手太少而且只有一个仲裁庭。”该委一位仲裁员一边忙着看案卷,一边无奈地对记者说。
海淀区劳动仲裁委的办案人员同样非常紧张。按照时间安排,现在有很多案件都不得不排到8月份开庭。一位仲裁员对记者说:“法律要求45天结案,对仲裁机构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形成案多人少局面原因复杂
小宋是一位山东姑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从今年2月29日到5月20日,她只从公司“借”到了900元的工资。因为房租和生活的压力,在多次向公司索要工资无果的情况下,她像公司其他几位员工一样,来到了朝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