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观念早已不再新鲜,白马王子迎娶灰姑娘的童话即便成为现实,也不过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足为怪。在观念和个性日趋多元化的城市中,今天的青年男女又如何看待“门当户对”呢?
个案:同庆男27岁网络技术工程师 小珍女24岁室内设计师 交往时间一年零四个月
“即使很有感觉,如果她不能明白地告诉我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我想自己也不会去爱上或娶她。”当记者问同庆“门当户对”对他有多重要时,这个安静的小伙子踌躇了一会儿说。
同庆与小珍是去年春天开始交往的,小伙子幽默地称自己的爱情为“非典时期的典型性爱情”。当时他们都在北外的高级英语培训班里上课,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充电”的,临时凑成一个小集体,大家都很新奇,交往也很频繁。同庆说,小珍是个安静的女孩,正好是他所喜欢的那种类型。
他自我介绍道,大学以前的生活是在长江边的一个小城市里度过的,那里安静、干净,多是来旅游观光的人;同庆的爸爸妈妈都是上世纪70年代响应号召去三峡建坝的知识分子,他们也都是很安静的人。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从小对安静有“癖好”的同庆上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
由于“非典”形势的严峻,各大高校纷纷封校,培训班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大多数同学都留在了学校上自习。关系实质性的改变应归因于一幅画。同庆回忆说,一次课间,小珍为他画了一张素描,在他礼节性的赞扬之后,小珍的脸竟然红的一塌糊涂。小珍的家在南方海边的一个小城市,每次想家的时候,她总是对同庆说,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阳光明媚,海风舒爽,一派亚热带的风光。
同庆认为,现在他所理解的“门当户对”,与过去传统的家庭背景或经济水平差异还不大一样,主要是针对两人的行为方式、语言和习惯,他觉得这些东西都依赖于家庭教育与成长经历。“一个人也许并没有带太多的心眼儿去找(男)女朋友,但大多最后找的和‘门当户对’都差不离。”同庆认真地说,“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也越来越认同一些传统的东西。”
对人们常说的“性格互补”,同庆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很活泼,一个很安静,一个说要听摇滚,一个说要看书,一个说闷,一个说烦,这种关系能长久吗?”
当然,他俩的爱情也不都是一帆风顺。日常生活中,磨磨嘴皮赌赌气总在所难免。现在双方交往中的最大隔阂就在于语言和饮食,比如出生在广东的小珍说“龙眼”,同庆却听成了“走远点”,小珍习惯清淡,同庆却喜欢辛辣,“不过她一直都在迁就我。”同庆憨憨地笑道,“这些都是小事,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好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两人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刮风下雨都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不出现昼夜颠倒就行了。”
个案:李战男27岁媒介策划专员 朱晓风女25岁酒店部门主管 交往时间二年
李战现在是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策划专员,一年前他还在河南一个保险公司上班。当记者问到他一年前的情感生活时,尽管“有言在先”,这个短发、瘦瘦小伙子的笑容就变得有些不自然了。沉默了一会儿后,他开口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我们的分手是必然的,当时她也说了,‘我们不是一路的人’。”
李战出生于豫东淮阳农村,爸爸妈妈都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儿子的方法也很传统,拼命地劳作和鼓励孩子好好念书。父母的鞭策加上个人的勤奋,1996年,李战考上了大学。2000年,李战从郑州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他选择了商丘的一家保险公司。在那里,他结识了阿朱。
阿朱是商丘市人,她父亲是市内某机械厂的厂长。虽然比李战小两岁,但两人相识时,她已是一个大酒店的部门主管了。“我们是朋友介绍认识的。”李战脸上渐渐有了光彩,他说那天下午的夕阳很美,彼此的印象也很不错,他们顺着人行道,走了很久,说了很多。
在最初的半年里,李战和朱晓风快乐地相处着。只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李战逐渐发现,一些让对方难以理解或容忍的东西越来越多地摆在了双方面前。如牡丹花开的时候,李战建议说一起去菏泽吧!朱晓风摇摇头,说太远了,会很累的。李战觉得朱晓风太慵懒,太习惯一成不变!
“当时我很苦恼,想了许多,最后想来想去觉得可能是因为双方‘家庭条件不一样’造成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从小我接触的最多的便是土地和庄稼;而她从小就被家里宠着,读书,工作,似乎什么事都很一帆风顺。”他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多些风雨与挑战,因为年轻,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年之前,两人在是否来北京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分歧。
李战说,与朱晓风的最后一次见面在一个飘着轻音乐的酒吧里,尽管那时双方都很伤感,但各自对底线的把握都很坚定,朱晓风最终没有同意离开那个城市,因为她觉得放弃一份稳定且让人羡慕的工作,去过一种无序与充满风险的生活,她不习惯。
个案:张明男28岁技术总监 穆晓玲女25岁广告创意人 交往时间:三年零一个月
“当时我问他,‘你是独生子,家境好;我有个妹妹,我还要供她上大学,我们结婚,会给你带来许多负担,你介意不介意?’他说,‘我不介意那些’。”穆晓玲一脸幸福地回忆着那段往事。
晓玲来自广西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曾是一家采石场的场主,家里也还算富有。只是在晓玲高三那年,采石场出了事故。祸不单行,不久妈妈也生病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因为她和妹妹上学都需要钱,父亲去了深圳打工。大学四年,晓玲都基本靠自己,做过打字员,直销,甚至到饭店做过洗碗工。记忆中有一次被烫伤后,饭店老板给了她50元钱,就把她推了出来……
不久后,晓玲认识了张明。张明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自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女企业家,整个家庭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两人确定关系是因为两人去看升旗的那个清晨,明一不小心把她的眼镜摔碎了,看着明蹲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捡起破碎的镜片,晓玲感动坏了。
甜美的果实往往有着艰辛的过程。“2001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晓玲说,那年,明刚刚毕业,她却生了场大病,花去了大部分明父母给明创业的钱,后来公司也倒闭了。“那一年,我们了解对方很多。”晓玲说,“只有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你才能真正的认识一个人。很多结婚后才有的矛盾,我们当时就遇到了。但现在两人已磨合到只需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了。
“最初,我也曾非常担心两个人的婚后生活会因为门户的问题而不快乐,在结婚之前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们的家庭背景有相当大的差异,根本就不属于‘门当户对’的婚姻。他家境富裕,能有许多钱让他创业。我家却连基本生活费都支付不起。”
去年,晓玲开心地挽着明做了他的新娘。现在,他们已经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婚后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但却过得很开心。晓玲认为,“门当户对”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待人处事与对钱的态度”,“我也曾经怀疑两个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家庭条件完全不同的人是不是能够在一起。现在我觉得只要确信自己充分了解对方,对人品、性格、家境都很清楚,确信自己能把握或者能适应他的家庭。对个人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即使不是门当户对,也可以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