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实践中存在着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约定“人走股退”的现象,由此引发的纠纷,近年多有发生。“人走股退”,又称为“强制退股”条款,多出现在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如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因调离、辞职而离开本公司的,应当将所持股份退回公司。由于股东退股以后,即丧失对公司之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因此,类似的条款对公司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具有很大影响,本文将对此类条款之法律效力进行分析。
一、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退股权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定人数的股东组成,每一个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的公司组织形式。根据我国《公司法》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同时《公司法》第75条又规定,对公司股东会相应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在几种情况下要求公司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该条中规定的收购一般理解为退股,但这种退股与“人走股退”条款中约定的退股,其内涵与外延均不相同,不属一类概念。可见,《公司法》并未规定公司可以强制股东退股, “人走股退”条款在《公司法》中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根据《公司法》关于公司章程记载事项的要求,此类约定亦不属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章程中的必要记载事项。因此公司章程中此类条款的性质属于任意记载事项,其法律效力如何应看法律是否有授权以及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实践中,如果股东将股权退回给公司,可以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公司抽回或抽逃出资;另一种是股权处于待转让状态,股权主体暂时空置。对其法律效力应分别进行分析。
二、具体分析
(一)名为退股实为抽逃出资的行为属于无效
《公司法》第3条第二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因此,公司的股东一旦向公司投资,就不得以任何名义抽回其出资,股东所负的不许抽回出资义务是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基础。抽回出资和抽逃出资即股东缴纳股款且公司成立后,股东又将股款依明示或隐蔽的方式从公司抽出。无论是抽回还是抽逃出资都将会危机到公司资本的维持与不变原则。公司资本的规模关乎公司信誉、抗风险能力以及创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对其自身债务承担的最低担保,对公司债权人至关重要,如果公司资本不实或者被抽逃将对债权人的权利实现产生巨大威胁。因此,公司法禁止抽逃或抽回出资。
对于股东抽回出资的后果,《公司法》第201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可见,《公司法》关于禁止股东抽逃出资的规定属于强制性条款,因此对名为退股实为抽逃出资的行为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
(二)名为退股实为股权转让的一般应认定为有效
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离开公司时必须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股的,原则上应认定有效。理由是:第一,从公司章程的性质上看,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组织及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订立公司章程是股东的共同行为,除《公司法》第22条规定的必要记载事项之外,股东在公司章程中约定股东离开公司时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股,属公司意思自治的范畴,并不违法。而且,公司法第72条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可见,《公司法》有明确授予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做特殊规定。第二,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兼有资合性与人合性,它本质上是资合公司,但它的建立又以股东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因而具有较强的人合性特征,这就使得股东间的相互信任和股东的稳定对公司至关重要;而股东的加入与退出均是建立在公司全体股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正是公司人合性的体现。第三,从股东个人角度分析,在公司章程中约定离开公司时须退股,实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由于此处的退股系采取股东主动转让股权的方式,因此,该条件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当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