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众体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人们生活已经进入小康,而小康生活注重生活质量,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体育健身娱乐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健身意识和观念逐渐增强,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国内外行家一致认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将成为21世纪各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最大市场。国内不少学者呼吁我国应当视体育健身娱乐业为体育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各种经营型体育组织不断而现,成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为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体育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基础性本体产业,也是支柱性的本体产业,发展体育娱乐业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两大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加强广州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研究刻不容缓,也是广州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需要。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内涵和特点 对体育健身娱乐业概念的理论界定应该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产业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只要一个部门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且有投入与产出(投入人、财、物,生产出产品,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就是产业。可见,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一个产业。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的定义是“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类似服务的经营单位的集合,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是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①产业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技术和物质资料,以及作为促使技术和物质运动和发展力量的资金,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以体育娱乐项目为中介,为参与活动者提供各种满足人们的健身娱乐需要劳务的第三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应该以体育技术、物质资料和资金为基本要素。因而体育健身娱乐业应该为实现体育自身价值和意义而进行开发、生产和提供体育健身娱乐劳务的行业。 体育健身娱乐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第三产业的一般特点,如非实物性,生产、交换、消费的同时性,非储备性,非转移性,严格被制约性等;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劳动本身的依赖性。劳务领域的特点之一是主要依靠劳动者本身的作用,依靠劳动者的“手艺”和思维能力。②在体育健身娱乐业,对劳动者本身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劳务人员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消费者自己的技术、技巧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态度以及体育指导人员的指导能力都是这种依赖性的体现。 2、健身娱乐性。体育娱乐不像竞技那样对参加者技术要求过高,也不像一般的身体锻炼枯燥无味,体育娱乐融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审美性于一体,在健身中娱乐,在娱乐中健身,是人们促进身体健康,满足身心享受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说体育娱乐讲究自娱自乐。 3、可替代性。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同一产业的产品成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是同类产品。不同健身娱乐项目劳务的使用价值相同,即满足相同的健身娱乐的需要,因而在体育劳务内部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如徒手运动与到消费性场所运动之间,普通场所与高档场所之间以及不同项目之间都具有替代性。此外,一般的文化消费品需求弹性大,与体育劳务也存在替代关系。 4、趋众性。体育娱乐的趋众性是指体育健身娱乐产品具有大众的社会理想、民族习性以及他们的接受水平、期待视野、审美情趣的这一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体育幢身娱乐产品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大众。其具体表现是,有意识地选取大众感兴趣的项目和内容,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赢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 此外,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来说,“有些物品从一角度看是私人物品,从另一角度看是公共物品”。③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产出就属于这种物品,因而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产出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二、广州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业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历程,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四大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标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56年) 这个时期广州市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私有制经济改造,广州经济实现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在50年代前期广州市存在一些私营的体育经营场所,如谭文彪健身院。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比较富裕人家的子弟。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完成,经营性的体育娱乐场所消失了。“在50年代前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上海、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市中原有的一些私营体育经营单位,如收费的举重健身房、乒乓球活动室等,被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收购或公私合营了。”④ 2、停滞阶段(1957-1979年) 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基本上不复存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是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是单纯的消费部门、不生产任何产品。体育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政府包办体育,人民群众把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视为社会公益性活动。而且在改革开放前,市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很低,广州市居民的家庭生活消费一直徘徊在贫困的温饱型的低水平上,精神文明生活消费摆在次要的位置上。以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处于两个高峰的时期来看,1957年,广州市区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784元,恩格尔系数为55.81%,文娱用品支出比重为0.39%;196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接近800元,恩格尔系数为55.07%,文娱用品支出比重为1.12%。正如《广州人的生活方式》中所说,“长期以来(改革开放前)工人收入低,有不少家庭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哪有盈余经济条件去充实生活,搞智力投资或进行享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呢?”⑤该时期的体育场馆只是收取很少的门票,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越秀泳场每年进场约为2~25万人次,收入为2万元左右,60年代中后期,为80~90万人次,收入为4.5万元左右。”⑥这个时期,先是大跃进,接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又是文化大革命。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体育事业遭到严重推残。健身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等处于几乎停顿状态,群众体育活动开展非常有限,不少体育场地设施被破坏、占用。“群众业余性活动场所少,有些单位原来建有乒乓球室,但认为开设乒乓球室占地多而盈利少,于是把乒乓球室改为高利润的营业项目,致使群众性乒乓球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⑦体育场馆的门票收入也下降。 3、初兴阶段(1979-1992年) 这个时期是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形成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州的体育发展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的方针为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7年8月18日,广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纲要》等几个发展战略纲要,其中对发展体育的要求是“把开展体育……,发展社会办体育的优势。”明确提出要把体育推向社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被占用的场地逐渐得到归还,大多数泳场、文化宫的篮球、乒乓球、旱溜冰等场地得到修复。 广州市有些企业,包括外资和合资企业,出于赢得群众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需要,出资赞助兴办某些新兴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有些有体育专长的人士,也适应社会需要,办起了私人体育夜校或健身房、台球室乃至健美俱乐部等;有些公共体育场馆也自办或与企业合办群众体育俱乐部。到1989年9月止,全市创办的新兴运动项目大型体育俱乐部(会员在1千以上)有15个,健身院(房)53间,台球室882档,“健力宝乐苑”就是由健力宝集团资助,从社会筹集资金组建而成的健身中心。此外,保龄球、草地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门球等新兴运动项目,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网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经营场所也各有几家。80年代是广州市台球运动发展的高潮,各剧院、电影院、文化宫、文化站以及宾馆、街道都开设了台球室,私人经营的也不少。1986年全市有台球厅634间,球台2496张,每天有5万人次参加台球活动。⑧ 在1989年,市体委先后在6个下属体育场馆试行场、馆长任期目标制,初步实现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由单纯消费型向创收型转变。⑨ 这一时期的体育经营场所,除了台球外(1990年全市台球室下降到205间),其它项目的体育经营场所相对较少,所以该时期体育经营场所总的特点是高档次、高消费,为少数人服务。 4、发展阶段(1992- )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国标和199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出台,为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原国家体委在中山召开了贯彻中央文件的会议,强调我国体育应走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19933年1994年制定和下发了《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和《关于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它们对全国发展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策保证。 市政府、市体委对广州市体育娱乐市场的管理也不断加强。l996年,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又制定《〈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纲则》,这是广东省第一个以省长命令形式对体育市场进行管理的政府行政规章,是广东省对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开始。1997年,广州市体委成立了体育市场管理机构?体育市场管理处,这标志着广州市对体育市场管理进入专门化、法制化的轨道,促进了广州市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1997年文化部颁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台球、保龄球等娱乐项目管理的通知》,对台球、保龄球的经营单位的经营和管理作了全面的规定,规范了台球、保龄球市场。根据调查统计,1992-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5.1%,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3.45项,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100元。⑩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程度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经营项目越来越多,同一项目的经营场所也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向中低档发展,经营对象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大型综合体育经营场所开始出现。如健力宝健美集团,在十年的时间内,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共有11个健美乐苑分布在广州的各区、县及附近地区,而且实行股份合作制和连锁经营。 三、结语 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历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紧密联系的,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经营型的体育娱乐场所存在,在实行纯公有制经济的年代,体育健身娱乐业没有了生活的土壤,到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体育健身娱乐业开始迅速地铺开、成长,在“理性经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健身娱乐业“如鱼得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而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宋毅,张红。产业发生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②尹世杰。消费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③陈东琪,李茂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07。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④毕世明。新中国体育思想和受到的干扰。体育文史,1999(6)⑤邓演超主编 。广州人的生活方式。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⑥广州市体委编。广州市体育志,1995⑦万广荣。广州乒坛的回顾与展望。广州体育文史,1987(2)⑧宋毅,张红。产业发生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⑨尹世杰。消费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1999⑩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 |